中國家長真的那么好騙嗎?是的
拾遺物語
一旦成為父母,智商都會忽然降低。
1
前段時間,一場“別開生面”的比賽引爆了網(wǎng)絡——量子波動速讀比賽。
什么是量子波動速讀?
5分鐘看完一本100000字左右的書籍,
然后把內(nèi)容一字不落復述出來。
叫人意外的是,
居然還有不少家長,
給孩子報名了量子波動速讀班,
并且參加了這個比賽。
聽來是不是很可笑,
甚至都不用太動腦子就可以判斷這是騙局,
但其實仔細想想,
這些家長的行為雖然是意料之外,
又何嘗不在情理之中——
量子波動速讀瞄準的,
不就是家長們對于提高孩子成績的迫切追求?
所以隨便一個不存在的騙局,
就可以披著“量子物理學”的外衣忽悠家長,
讓他們乖乖交出哪怕一萬多的學費,
最后再感嘆上一句:
這屆家長,太好騙了。
2
為什么這屆家長這么好騙?
以前在網(wǎng)上看到過這么一個的故事:
父親帶著孩子去上蒙眼識字班,
一段時間后孩子說不想去了,
問他原因,答案讓人哭笑不得:
因為從眼罩縫里看書久了眼睛會花。
無疑,蒙眼識字只是一出騙局,
蒙上的卻不是孩子的眼睛,
而是家長們的眼睛。
這也并非個例,
類似的培訓班一直層出不窮:
“全腦開發(fā)”、“超感學習力”……
家長想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“神童”,
結果卻是被收割了智商稅,
似乎一旦成為父母,智商都會忽然降低——
不只是本屆,歷屆家長都是望子成龍,
所以往往智商為零。
3
第一次為人父母,
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沒有經(jīng)驗,
遇到了問題,尤其是如何輔導孩子上,
常常忽略了問題的本質(zhì):
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,
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。
好比這位母親的講述:
女兒小時候報過很多輔導班,
舞蹈、書畫、語數(shù)外……
只有感興趣的舞蹈堅持了下來。
六年級時,女兒和同學一起去數(shù)學冬令營,
同學一路成績領先,讓她很羨慕。
回家問我為啥小時候不讓她報班學數(shù)學,
我說學了,你沒興趣,沒堅持下來。
女兒反問,那你為啥不管我?
顯然,這位母親就是倒置了因果,
孩子感興趣的,就讓孩子堅持學,
沒興趣的也逼不得。
殊不知,升學必考科目本就不是孩子可選的,
不管是否有興趣,都應該堅持讓孩子學。
因為只有小時候受過學數(shù)學的苦,
才會有長大了考高分的樂。
4
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
還有一個習慣性思維:
把相關當因果。
就拿最近南京掀起的小學減負潮來說。
不許公布考試成績;
孩子的書包里不能有卷子、輔導書、作業(yè)本;
早放學,早休息。
政策一出,南京家長心態(tài)崩了——
減負就是在制造學渣。
好在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,
補習班成了南京家長們最后的退路。
于是,孩子們一不留神就開啟了最hard模式:
一面要應付雞飛狗跳的校內(nèi)減負,
另一面是家長翻倍找來的各種補習班。
報班,似乎成了多數(shù)家長的規(guī)定動作——
以為給孩子報了班,孩子就能提高成績。
真的是這樣么?
現(xiàn)實是,哪怕報了班,
孩子成績跟不上的情況依舊屢見不鮮。
畢竟,真正適合孩子的補習班雖不少,
但更多的,是坑。
5
如你所見,教育的路上有很多坑。
那么,如何才能跳過這些隱形的坑呢?
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教育。
就像《銀河補習班》中,
馬皓文說的那句話:
學習難道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嗎?
好的教育,應該是讓孩子從愛上學習開始,
終身學習的習慣,要從小學培養(yǎng)。
就像數(shù)學,為什么大多數(shù)孩子對數(shù)學是恐懼的?
因為孩子從小學開始,
就在學習超出其能力范圍的數(shù)學,
孩子考不到高分產(chǎn)生挫敗感,
家長就跟著陷入焦慮。
其實,家長也不要盲目焦慮,
孩子愛上數(shù)學,
應該從選對培訓班開始:
跟誰學——數(shù)學精品訓練營,
根據(jù)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,
孩子輕松學,家長陪同學,
讓孩子真正愛上數(shù)學,拿到高分。
關鍵詞:
作者:轉載收藏(非官方微信免費提供積分入學問題咨詢。)
惠民大叔家長社群開放報名:
1、一整年的升學政策同步更新,
2、一整年的插班生信息更新,
3、一整年升學政策的獨家解讀,
4、一整年幾千條的家長咨詢回復,
5、一整年無限次的升學咨詢,
6、以及不公開的信息分享等等。
繼續(xù)指導大家的做好升學規(guī)劃,帶領大家探索孩子上學的更多可能性,我們相信,這將是你最值得加入的一個社群!
了解更多關于上學報名的事,掃一掃二維碼:

- ·上一篇資訊:落海滄集體戶,可以轉學,不過前提是海滄公辦小學要有學位。
- ·下一篇資訊:當孩子抱怨學習壓力大怎么辦,學習壓力大怎么解壓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