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別離》| 留學與否不重要,家庭格局才重要
文 / 伊姐(Niwo已獲授權(quán))
最近電視劇《小別離》熱播中。
電視劇的題材很現(xiàn)實,寫了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,在不同心態(tài)、立場和目的下,都有一個共同的掙扎——孩子初中畢業(yè),要不要出國留學?
管中窺豹,雖然只看了幾集,最感興趣的,其實不是該不該出國這個話題,而是三個家庭,分別代表了普通百姓、中產(chǎn)階級和富人,在當下中國日新月異,人人患上焦慮病的時代的眾生相。
留學與否,真的可以改變那么多嗎?
怪青春期太洶涌?
不如問問,我們的孩子
是怎么走到今天
先簡單介紹一下劇中三對夫妻。
出租車司機金志明和社區(qū)醫(yī)生吳佳妮,同屬于收入不高的階層,女兒琴琴的自覺和優(yōu)秀,是他們夫妻倆唯一的驕傲。
吳佳妮有個表姐曾經(jīng)出國留學,如今有房有車,這是佳妮心里過不去的坎,這種執(zhí)著使她可以陷入“把房子賣了送女兒出國、把孩子過繼給國外親戚送出國”的漩渦。
但金志明是完全不同的狀態(tài),他有個重要的觀點,別人有錢任性,我沒錢認命。他回到家只想休息,對于家庭大小事不聞不問,媳婦做決定就好,遇到家庭矛盾就用“這么大人別鬧了”敷衍過去,沒有強烈原則,沒有特殊觀念。
這樣的爸爸想的是,只要把錢拿回來給老婆就可以了,家庭關(guān)系引導、孩子成長規(guī)劃、良性共建、未來戰(zhàn)略發(fā)展等等跟他沒關(guān)系。
他們的孩子琴琴在重點初中,在我看來其實很適合走傳統(tǒng)的高考道路成才,她本身并不想出國,但她心力交瘁地想阻止父母爭吵都來不及,更不敢明確表達自己的態(tài)度,給父母添堵。
每一個“無為爸爸”+“操心媽媽”背后,都有一個過早成熟、努力承擔、不習慣表達自己真實情感的孩子。
*《小別離》劇照
眼科醫(yī)生方圓、白領(lǐng)童文潔和女兒朵朵,典型都市中產(chǎn),住的小區(qū)不錯,開凱迪拉克入門級。
童文潔的設(shè)定在我看來很不和諧,一個500強的高管,應(yīng)該有著211大學起點的學歷,多次海外生活的背景,她應(yīng)該擁有更大的格局,用充分動態(tài)的觀點去看孩子的成長,而不是分數(shù)上下10分浮動,恨不得要昏倒在地。
唯一可以解釋的,也許是她自己的原生家庭,她是孤兒,想必小時候,沒有得到很多的錢和愛,一切靠自己的后果就是——很想控制現(xiàn)在的幸福(對丈夫方圓),很害怕意外的失去(對女兒朵朵的未來過度擔憂)。
這時候,老公方圓的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就凸顯了,他為女兒成績下滑坡打掩護,把老婆撕掉的女兒的小說粘起來,還要充當老婆這個女強人職場上出氣炮灰和逗樂神器。
方圓的存在是受過高等教育、對女性尊重、同時極具責任感的暖男代表:看得清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止于自我,把家庭價值放在重要位置,可以做出妥協(xié)和犧牲。
而兩夫妻的溝通,也是三對夫妻最順暢的,兩個人為了孩子離家出走共同反思,抱頭痛哭后及時調(diào)整教育策略。
朵朵這樣的女孩,在我看來比較容易擁有一個相對完滿的人生,父母雙方作為高知人才,反思、調(diào)整,自省能力都會給她打下烙印——這是自我成長的源動力。
在我看來,自我學習,珍惜生活小確幸和不斷學習進步的能力,是中產(chǎn)階級擁有的比相對財富更重要的東西。
老板張亮忠和前妻生的兒子張小宇,以及相差20歲的小妻子蒂娜。
其實這一家子,在傳統(tǒng)觀念看來,最不省心——老夫少妻相差20歲,嬌妻肚子里有一個孩子,前妻的孩子正處在青春叛逆期。
事實,張亮忠最有錢,但他們家的戲劇沖突也最多——蒂娜看《甄嬛傳》,懷疑小宇送的香水含麝香別有用心;她因睡眠不足把咖啡倒到小宇架子鼓,惹得小宇憤怒砸門招來警察……
但這不是人間慘案?催^美劇《摩登家庭》嗎,多元化家庭是未來社會趨勢,不要戴有色眼鏡,關(guān)系如何組成的不重要,組成后的效果才重要。
張亮忠是典型的商人,小問題他靠送金鏈子哄哄騙騙,大問題他平靜地只講原則(對孩子無數(shù)次強調(diào),送你出去不是嫌棄,而是希望你有更好的未來)。
他靠對人性態(tài)度本能把握,來調(diào)整家庭氛圍。他對家庭的看法是——家庭是我的一部分,我重視它,它不是我的全部,但我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得不錯。
這也沒有錯。
后媽蒂娜擁有較好的學歷,很真實,也很感性。生氣了,為了隔離小宇給自己房間加隔音板;動情了,在學?梢詾樾∮畛鲱^。
而小宇,完全遺傳了爸爸的進取特質(zhì),是三個孩子里最敢作敢當,有主見,也敢于承擔責任,表達真實的自己,不拘泥于規(guī)則,目的導向性人才。
這一切,都是在出國之前,整個的家庭環(huán)境、父母層次和自身性格賦予他們的。
出國固然會改變很多東西,但家庭的影響,沒有任何一個單獨事件,可以徹底磨滅。家庭影響,是一切故事相加的化學總和。
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低齡留學
但每個孩子,都需要父母的尊重
不知道劇情往后會如何發(fā)展,但對于低齡出國,我其實有過自己的思考。
我的一個學霸女友,曾經(jīng)是我的采訪對象,15歲去了美國麻省著名的泰伯高中,然后從普林斯頓畢業(yè),回國創(chuàng)立了一個幫助中國孩子低齡出國留學的機構(gòu)。
她跟我講了兩件事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第一件事,百分之八十的家長來咨詢她孩子該不該低齡留學的時候,說的話都類似,三句話——“我們就想讓孩子去哈佛、斯坦福、劍橋,別的不去”,“你讓孩子怎么做,我們一定配合,”“錢不是問題。”
這三句話指向什么?
一,對于很多家長來說,低齡出國留學成為一種時尚,身份的象征,功利心很強;
二,他們認為,出國之后通向的常青藤大學,看重的依然是孩子懂事、分數(shù)高,殊不知這是體育、藝術(shù)、奉獻精神、過往社會經(jīng)歷甚至心理素質(zhì)的總和;
三,對,沒錢是很難低齡出國的;但他們不知道,如果只有錢,也會毀滅孩子。
第二件事,低齡出國,只有部分孩子可以很快適應(yīng)異鄉(xiāng)的孤獨、文化的斷層、整個教育導向的顛覆,出現(xiàn)抑郁癥、被遣返的不在少數(shù)。
低齡出國,不是一件到初中才一拍腦瓜決定的事,說得嚴肅點,這是一盤從幼兒園要上私立還是公立這個問題開始,要布的一盤很大的棋。
她告訴我一個真實故事。一個在山西當?shù)乜h城成績很棒的孩子,爸爸是開礦的,有錢,渴望孩子彌補自己文化的缺陷,執(zhí)意將孩子送出國。她作為顧問多次規(guī)勸,孩子從小在農(nóng)村大家族環(huán)境長大,英語也不夠好,爸爸死活不聽。
*《小別離》劇照
孩子15歲去了寄宿私立高中,完全跟不上進程,因為衣著打扮和生活細節(jié)成為笑柄,寄宿學校嚴格的軍事化管理隔絕了與國內(nèi)親情的溝通。這個當?shù)氐目鞓沸W霸,最后選擇自殺。雖然救回一條命,但回國后,朝氣永不復返。
有錢的家庭一定能富養(yǎng)孩子嗎?我還是那句話,視野、文化和自我教育太重要,這一切與財富相加,才是一個健康的循環(huán)環(huán)境。
決定孩子未來的,不是孤立的財富,是父母整個的格局。
動態(tài)觀點看待孩子的一生,
別刻意放大某件事的意義
曾經(jīng)我一度也把外國的月亮看得非常美,直到自己工作關(guān)系,接觸到了大量精英海歸、ABC和華裔,他們當然有與眾不同的特質(zhì),但我也看得出,每個人在自己的維度,依然免不了各自的掙扎。
想憑借把孩子送出國,來維系整個家庭的階層流動,是父母天真而偷懶的想法。
以及,我始終認為,與其真的那么擔心孩子未來的階層,有那個動力,還不如把自己現(xiàn)在的階層搞牢固點。
看看所有富過三代的人,財富的保值是順其自然傳承的事,絕非一場豪賭。
《小別離》,還沒有看完,說的話也都有些臆斷。只是看到連海清扮演的董文潔這樣的中產(chǎn)媽媽,都陷入那么強烈的教育焦慮中,我非常感慨。
我們都太沒安全感,如履薄冰,覺得一著不慎滿盤皆輸。
但其實輸贏交替,就是人生常態(tài),用力過度,只會適得其反。
以動態(tài)觀點看待孩子的成長,別刻意放大某一件事的意義。
小別離,來自龍應(yīng)臺的名言,所有的愛都指向永恒,唯獨我們和孩子的愛,指向別離。
我想補充,但最后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人的一生終于在找一條回家的路。
等到孩子們回首去看,他們一定會明白,影響他們最大的,不是走出去那些路,而是這一生,與父母共度的所有時光。
關(guān)鍵詞:小別離
作者:惠民大叔(非官方微信免費提供積分入學問題咨詢。)
惠民大叔家長社群開放報名:
1、一整年的升學政策同步更新,
2、一整年的插班生信息更新,
3、一整年升學政策的獨家解讀,
4、一整年幾千條的家長咨詢回復,
5、一整年無限次的升學咨詢,
6、以及不公開的信息分享等等。
繼續(xù)指導大家的做好升學規(guī)劃,帶領(lǐng)大家探索孩子上學的更多可能性,我們相信,這將是你最值得加入的一個社群!
了解更多關(guān)于上學報名的事,掃一掃二維碼:

- ·上一篇資訊:一眼判斷孩子今后成績!優(yōu)秀生和家長有哪些特質(zhì)?
- ·下一篇資訊:教育這件事,只要開始了,永遠都不會晚








